Thursday 31 July 2014

若是输了健康,赢了世界又如何?

拼命工作在带给你金钱、地位和成就感的同时,也消耗着你的健康,吞噬着你的生活。我们期望高薪通常是为了更好地生活,可等到我们收获了一串冷冰冰的数字以后,却发觉丢失的东西永远也无法找回。等你赚完钱想起补偿的时候,却发现父母已经老了,孩子已经长大了,自己也落得一身病痛。这样的结果是否早已远离了我们最初的梦想呢?
  “五一”前后,接连发生的“普华永道25岁女硕士疑过劳死”、“上海一27岁房产中介经理猝死”等事件,让“过劳死”又成为网络热门关键词。现实中,大部分人也的确像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,为了生活疲于奔命。
  殊不知,当你心急火燎,赶去参加一个会议时,当你手忙脚乱,在最后一刻忙完工作总结时,身体警报系统会一次次亮起红灯———肾上腺会分泌压力激素,使心跳加快、血压上升,如果这种紧张状态持续数周、数月甚至数年,容易诱发心血管系统、内分泌系统、消化系统等一系列病变。人就像一根10厘米长的皮筋,把它抻到20厘米,即使一万次也不会断;但抻到40厘米,一次就断掉了。“过劳死”的前五位直接死因是:冠心病、主动脉瘤、心瓣膜病、心肌病和脑出血。医学研究表明,它们都与压力有关。
  “睡眠严重不足”,“真不想工作,什么时候能休长假呀”,“好想现在就退休”……你是否常听到身边朋友说这样的话?或者你自己,是不是也深陷在加班和工作压力中“无法自拔”?有一句话说的好:“输了健康,赢了世界又如何?”我们为什么不能偶尔停下匆匆的生活脚步,重新思考一下幸福与金钱的关系,给心灵以更多的关注?专家为此教给大家几条抗压法则。
  1.掌握身体的“喜怒哀乐”,及时察觉压力信号。当压力过大时,身体最脆弱的部位会有一些特定的信号,比如偏头痛、胃痛、心悸、背痛等。在行为上,喜欢离群索居;无故爽约、迟到或缺席;不想遵从工作规范等。
  2.经常反省自己。每天腾出固定时间问自己一些问题,如生活步调是否太快?今天是不是太“虐待”自己了?一旦发现问题,要尽快调整。
  3.两粒特效降“压”药。散步是最有利于降压的方式,步子快一点效果更佳(每分钟100—130步)。另一种“特效药”是听古典音乐。实验证明,只需听1个小时,焦虑情绪会少一半。欢迎关注:养生有道生活馆
  4.把握“8小时以外”生活。千万不要把工作和生活搅在一起,定期旅游、多看娱乐方面的电视节目和书籍、常参加群体活动都容易使人放松。
  5.和大自然接近。每隔一段时间要与大自然亲近,多去草原、海边以及淳朴的乡下等地方。如果在室内,烦恼时不妨尝试给植物浇点水。研究表明,置身植物世界10秒钟,就可产生巨大的心理放松。
  6.疲劳时补点钾。当你经常熬夜、身心疲惫时,身体内的葡萄糖就会大量移入细胞,很容易造成体内低钾现象,增加心血管功能障碍的突发几率。其实,补充钾元素一点都不难,在香蕉、草莓、柑橘、葡萄、柚子、西瓜及菠菜、紫菜、黄鱼、鸡肉、牛奶中都可以找到它。
  7.挤时间锻炼。即便你无法做到每周3次,每次30分钟的锻炼强度,你也可以每月少开一天车、走楼梯不坐电梯、将电话放在尽可能远的地方、空闲时打个盹儿、伸伸懒腰,甚至哼段小曲儿,都比完全坐着不动的好。
  8.提前10分钟。上班或赴约时,一定要提前10分钟出发,路上一旦堵车,就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压力。
  专家呼吁,职场人“过劳”的现状暴露出我国劳动执法监察的缺位,以及部分用人单位“以人为本”理念的缺失。比如欧盟制定了《健康与安全工作法》等法规,要求公司向员工提供健康及心理支持,欧洲企业向员工提供按摩、瑜伽等减压服务,美国实行弹性工作制,英国公司有免费的心理咨询电话,都能让每一位员工享有充分的休息权、健康权与生命权。
 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走到了“过劳”的边缘?日本公众卫生研究所科研人员从预防角度,列举了以下27种过劳症状,你可以自己判断一下。在这些症状中,占有7项以上,即有过度疲劳的危险。同时,在第1项到第9项中占两项以上,或者在第10项到18项中占3项以上者也要特别注意。
  1.经常感到疲倦,忘性大;
  2.酒量突然下降,即使饮酒也不感到有滋味;
  3.突然觉得有衰老感;
  4.肩部和颈部发木发僵;
  5.因为疲劳和苦闷失眠;
  6.有一点小事也烦躁和生气;
  7.经常头痛和胸闷;
  8.发生高血压、糖尿病,心电图测试结果不正常;
  9.体重突然变化大,出现“将军肚”;
  10.几乎每天晚上聚餐饮酒;
  11.一天喝5杯以上咖啡;
  12.经常不吃早饭或吃饭时间不固定;
  13.喜欢吃油炸食品;
  14.一天吸烟30支以上;
  15.晚上10时也不回家或者12时以后回家占一半以上;
  16.上下班单程花费2小时以上;
  17.最近几年,运动也不流汗;
  18.总感觉身体良好,不愿去看病;
  19.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;
  20.星期天也上班;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